产后的盗汗
妈妈在宝宝出生后的几天内,比别人更容易出汗,这是正常现象。产后盗汗是产后出汗的一种,主要在睡眠时期出汗,醒来后出汗停止。实际上,产后的盗汗很常见。产后1周左右的盗汗,由于产妇体内水分较多,通过内分泌或神经调节维持汗腺旺盛的分泌功能,可排出体内过剩的水分。属于生理产后的盗汗。
如果盗汗持续时间较长,甚至是几个月,还是应考虑是病理性产后的盗汗,多为女性分娩时或产后出血过多,阴血骤失不能聚阳,阳气外浮,津液随之释放;或产时气血消耗,气为血消耗,卫外不固,即中医所说的阴虚所致。
产后盗汗的原因
西医无此诊断病名,以中医理论解释。中医认为产后盗汗是因为身体虚弱。母亲产后往往体弱,分娩时消耗较多气血,气虚卫阳不固,义理不密,阳不集阴,阴津乱出汗。如果母亲属于阴虚,分娩时失血伤阴,虚阴产生内热,就寝时阳乘阴分,热破津液向外释放,从而导致产后盗汗。
产后盗汗怎么处理
产后出汗程度与产后母亲自身体质、产程是否顺利等因素有关。出多少汗,其实显示了产妇活力损失的轻重。在产褥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坐月子期间,如果产妇能及时调整身体,出汗多的情况多半可以自然治愈,恢复的速度有时会因产妇活力损失的程度而不同。
1、生理性盗汗:无需特殊处理,几天后会自行好转。但是,出汗后毛孔会张开,容易感冒。要注意擦汗、清洁肌肤。被汗水浸湿的衣服要及时更换。
2、病理性盗汗:发汗非常多或发汗持续时间长的,在中医指导下可以用中药补气止汗,医生根据情况辨证用药,禁止自己乱吃药。
盗汗的治疗方法
按摩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西医解剖和病理诊断,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性质上是物理的治疗方法。产后盗汗与妈妈自身身体虚弱有关,所以可以使用按摩的方法刺激穴位,缓解产后盗汗。
1、足内侧反射区域
按摩部位:胸椎、腰椎、骶骨、子宫。
常用手法:食指外侧缘刮法、按法、拇指按压法、叩击法等。
2、足底部反射区域
按摩部位:头部(大脑)、脑垂体、小脑及脑干、副甲状腺、肾上腺、输尿管、膀胱、盲肠(阑尾)、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小肠、肛门、生殖腺。
常用手法:拇指终点法、食指间关节点法、拇指关节刮法、按法、食指关节刮法、双指关节刮法、拳刮法、拇指推法、擦法、拳面叩打法等。
3、足外侧反射区域
按摩部位:生殖腺。
常用手法:食指外侧缘刮法、按法、拇指按压法、叩击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