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功效和作用,白芍的功效和作用主治
白芍的功效和作用,白芍的功效和作用主治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白芍的功效和作用,白芍的功效和作用主治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文章目录列表:
白芍的功效和作用,白芍的功效和作用主治
2.肝血虚而失眠的治疗方法
肝血虚而失眠的治疗方法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是在脉管中运行的红色而粘稠的液态样物质。但二者均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与血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概况说来即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w郸JM=姱 一、气为血帅 腘?X孒z砝 “气为血帅”是指气对血的生成、推动和统摄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这一理论在临床血分病证的治疗上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疗血虑气已成为辨证论治实践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历代中医、中兽医方书中的很多方剂,均可佐证这一理论。 i{瀥>C唙?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从血液的组成来看,血就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是血液的主要成分,而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化生血液,如《灵枢?6?1邪客》在论述营气化生血液的功能时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由此可见,只要津液存在,有营气即会有血液。营气盛则血液旺,营气能生血。二是从血液的生成过程来看,营气和血液的生成依赖于某些脏腑的气化作用。均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再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然后转化为赤色的血液。上述这些转化过程,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脏腑的功能活动亦强,化生血液的功能也旺盛,故而血充。气虚,则脏腑功能活动低下,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弱,从而导致血虚。因此,临床上在治疗血虚的病证时,常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如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谢鸣对中医补血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方剂中出现 率较高的药物除了补血药外,余下首选的药物就是补气药了,且补血、补气之药常配伍应用,使用 率排列在前的是当归、白芍、甘草、人参、熟地、黄芪、生地、党参等25味。同时,这25味药物,即可组成四君子汤、四物汤、芍药甘草汤等结构简洁而卓有疗效的调补五脏气血等方面的经典名方,这些方剂则常是补血法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再如中国中医研究所研究生王大鹏在对《傅青主女科》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后发现,傅氏对血虚等证主张补气以补血,防止先补其血而遗其气。血虚诸证养血的同时兼补脾肾,补脾肾以生血。如傅氏在治疗血虚难产时所选用的“送子丹”(黄芪、当归、川芎、熟地、麦冬)就是一个很的例证。血虚难产加黄芪,用傅氏自己的话说是“补气正所以补血也”。血虚难产“譬如舟遇水浅之处,虽大用人力,终难推行,忽逢春水泛滥,舟自跃跃欲行,再得顺风以送之,有不扬帆而迅行者乎?”再如治疗产后血虚、少腹疼痛所用的“腹宁汤”(当归、熟地、麦冬、阿胶、党参、山药、甘草、续断、肉桂),也是在补血的基础上,配以补气之品,原因是“唯是血虚之痛,必须用补血之药”此方补气补血之药也,然补气而无太郁之忧,补血而无太滞之患,气血既生,不必止痛,而痛自止矣”。以上这些方剂均是气能生血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的产物。 I21,桾?v 2、气能行血:从气血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的话,则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血液之 零?踪婸頫 所以循环经脉,贯注脏腑,充达肌肤,如环无端,周流不息,全赖于气的推行(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肝气的疏泄)。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虚则推动血行无力;气滞则血行不畅而形成血瘀,甚则结成瘀血;气机逆乱,血行也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酌情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等药物,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医林改错》中治疗血脉不利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等症的“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就是一个补气以行血的 方剂。因上述诸症的产生皆因正气亏虚而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对于这种“因虚致瘀”之证,治法当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方中重用黄芪(20倍于当归),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配以当归活血,有祛瘀而不伤阴血之妙。以上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散络通,诸症自可渐除。可以说黄芪是一味气虚血瘀证的理想药物。再如《医林改错》治疗胸中血瘀、血行不畅的“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则是一个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而气血兼顾的方剂,配以舒肝开胸理气之品,寓行气于活血之中,使之疏泄正常,则气分之郁结得散,血分之瘀得除。这是因为血脉不通的治则,就是“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平和”(《素问?6?1至真要大论》)。兽医经典著作《元亨疗马集》在治疗料伤五攒通时所用的“红花散”由13味药物组成,其中除选用一些活血化瘀药之外,就有4味药具有行气宽中、促进血行、消除瘀滞的理气之功,可以说这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典型应用。至于那些血随气乱的吐血、忸血、逆经等病证,其治疗法则也是“通其道而去其邪”,调畅气机,顺应机体气机升降规律,是治疗其病证的根本大法,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在治疗血行不畅而症见心、腹、胁、肋诸痛时所用的“金铃子散”(金铃子、元胡(诸内腹痛,皆用元胡)等份),就是以金铃子(即川楝子)理气止痛为主的。原因是只要气顺,则血行即可通畅,气顺血畅,则疼通自止。这些均是在气能行血理论指导下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方剂。 惭彚檰疾 3、气能摄血:是说血在脉中循环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此固摄作用则减弱,即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证。因此,临床上在治疗出血一症时,从不单纯使用止血药物,而是针对病因,结合出血的部位来辨证,施以补气的药物,只有从补气摄血的方法入手,才能达到真正止血的目的。如《金匮要略》中治疗大便下血、吐血、忸血及妇人崩漏所用的“黄土汤”(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心黄土),就是一个补气以摄血的典型实例。纵观此方,可以说无一味是直接的止血药,却收到了止血的目的。清?6?1唐容川在分析此方时指出:血者,脾之统也,先便后血,乃脾气不摄,故便行而气下泄,血因随之以下,方用灶土、草、术健补脾土,以为摄血之本。 中兽医徐自恭在治疗便血的远血时,所用的治牛粪血方即是本方去干地黄、附子,加香附、干姜炭而成。可见中医、中兽医皆认识到血“皆赖脾以为主持,方能统御一身,周行百脉。若脾土一虚,即失起统御之权,于是得热则妄行,得寒则凝塞,皆可离经而下,血为之不守也”(《成方便读》)。再如《伤寒论》中的“理中汤”(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对气虚阳弱,血失所统而离经妄行的吐血、忸血或便血,均有良效。故此,对于出血之症,我们切不可徒持止血之品而见血止血,若是如此简单操作,疗效定然不佳。当以补气健脾,引血归经为主,用温补摄血之法组方,其机理就在于“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所藏”(《景岳全书》)。 c?毭b煃蒄 二、血为气母 Sj捱蜠髇鏔 “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血液具有运载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的功能,故血载气。脏腑经络之气的生成以及维持其经常充足和调和,除与先天之气有关外,主要依赖于后天之气的不断充养,而后天之气流布于脏腑经络,主要靠血液的运输作用,当血液大量丧失时,常常引起气脱,故临床治疗大出血的气随血脱证时,须用益气固脱来急救,同时还需配合止血补血的方法。如妇人产后血崩( 娩出不久,产道骤然下血如崩),因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发生了“产后血晕”,症见头晕眼黑,手足厥冷,神识昏迷,面色苍白,口开手撒,冷汗淋漓,心悸,气短不能言,脉细微或浮大而虚等(休克)。本症多见于产后两小时内,是产后病的一种危急证候,治当峻补元气,止血(而不补血)固脱,方宜选益气救脱汤(人参、三七)(《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血止后改用补脾调周方(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白芍、何首乌、香附、紫河车、仙灵脾)(《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或救运至圣丹(人参、白术、当归、川芎、熟地、干姜)(《石室秘录》)或白薇汤(白薇、人参、当归、甘草)(《普济和事方》)。上述一系列方剂均是在重用补气药(人参、白术、黄芪)力挽虚脱险象的同时,不忘给气找家(也有人称“血为气之舍”)、找根,使气能够补之有效,使气能够有所依附而长久。至于止血先于补血,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则的具体体现。再如治疗中气下陷“ 症”的“补中益气汤”(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其中的当归只作补血之用,为补气药创造一个立地之所,而无一点纠正临床表现之意,因中气下陷的表现就是: 、久泻、久痢、体倦肢软等,而无血虚之象。 襋? 漽 三、气重于血 ?+诋ap 众所周知,气为阳,血为阴,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在二者对立 的关系中,气起着主导作用,“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6?1阴阳离合论》)。这一特性,无论在生理功能,还是病理变化中均能体现出来,所以在气血同病辨证论治医疗实践中,在采用气血双调方法时,以气为主,以治气为基本原则。如《内外伤辨惑论》在治疗劳倦内伤、气弱血虚、阳浮外越、妇人行经、产后血虚的“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就是重用黄芪(5倍量与当归)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配以当归益血和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吴鹤皋曰:“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牛经备要医方》中治疗马、牛过力劳伤、气血俱虚的“归芪益母汤”,即是“当归补血汤”加益母草而成,可见二者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均认为气血双虚,应重在补气,气是二者之中的主要方面。再如《傅青主女科》中治疗血崩昏暗时所用的“固本止崩汤”(熟地、人参、黄芪、白术、黑姜、当归)六味药中,三味是补气药,两味补血药,一味止血药,且补气药重于补血、止血药,疗效则是“一剂而崩止,十剂不再发”“方妙在全不去止血,而唯去补血,又不止补血,而更去补气?6?1?6?1?6?1?6?1?6?1?6?1”。再看《济生方》中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归脾汤”(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炙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虽是气血双补之方,但补气药无论在药味上还是在药量上也均远远超出了补血药。其他诸如《伤寒论》中治疗气血虚少,证见心悸动,脉结代的“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大枣、生地、桂枝、阿胶、麦冬、麻仁、生姜)也是重用炙甘草来化气生血,复脉之本,辅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抱犊集》中治产后气血两虚的“吃药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砂仁、香附、元胡)也是不忘补气和重在调理气机的方剂。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人参养容汤”和《景岳全书》中的“泰山磐石散”等均是如此。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血分疾病在治疗时应重视气对血的作用,应予以调气,或调气在先,或调气为重。受上述理论和经方的启发,以及鉴于“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景岳全书》),“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脾胃论》)的指导,所以气血两虚之证,当以补气为主,我们以往在临床上治疗奶牛生产瘫痪重症时所用的中药就是“十全大补汤”加味,配合西药,效果十分满意。这是因为产后本已血虚气弱,加之挤乳太过,营养又未能及时跟上,致使气血生化无源,而血更虚气更弱,虚弱之气失血所养,无血可附而致衰竭,气衰则神疲,重则昏迷,神疲则无力,重则卧地不起,身体大扬,精血不足则四肢伸直僵硬,头向后扬。由此可见,此时的病机是以气的衰竭为主,治疗故应以益气助阳为先为重,而佐补血止血,滋肝补肾,方可治愈疾病。正如《傅青主女科》在治疗血崩昏暗时所说:“盖血崩而至于黑暗昏晕,则血已尽去,仅存一线之气,以为护持,若不急补其气以生血,而先补其血而遗气,则有形之血,恐不能遽生,而无形之气,必且至尽数,此所以不先补血而先补气也。”
坐股神经痛有哪些症状对人体有什么反应啊!有治疗方法吗!
关于血虚,很多人都知道心血虚会怎样,或者脾虚会怎样,但唯独不知道肝脏和血有什么关系,既然这样,我也有必要让大家知道一下,肝血虚了会怎样吧!
肝血虚是中医证型,是以肝血的濡养功能减退或失常为主,以肢体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头晕眼花,两眼干涩,视物模糊,或月经量少或闭经,皮肤瘙痒,舌淡,脉弦细等为常见证候的病证。临床多见于眩晕头痛、痹证、痿证、痉证、脱发、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皮肤瘙痒症等病症。治疗以 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为主。
我知道大家更爱看医案,但咱们好歹也得系统的学习一下吧,那好,话不多说,还是满足大家,来看看医案吧!
医 案
今天讲的是张锡纯的医案,话说有一个失眠的患者,这个患者叫徐友梅,是当时的一位道尹,这个道尹是什么呢?拿我们今天的话,简单来说就是一位职位不低的公务员。此人“于季春得不寐症”且“心中时常发热,懒于饮食,勉强加餐,恒觉食停胃脘不下行,大便干燥。”,后来又说此人“喜与文士结社”。
大家看,张锡纯寥寥数笔,就把这个人的身份地位,他的工作以及得了什么病,还有得病的时间都点出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医看病讲究的是一个 范围 、一个 环境 ,他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是“破局”的关键。其实到这里,治病所需要的东西差不多就全了。
在春天得的这个病,那春天对应的是什么呢?大家心里要有数, 春对应肝 。然后病因是什么呢?因为他特别喜欢诗歌,所以一定是经常和朋友们讨论诗词歌赋。为了写诗句,肯定是天天想这个词想那个词,怎么能更恰当,或者怎么才能更押韵,这样经常推敲,时常为了一两个词天天琢磨。您想那边工作压力也不小,这边还天天琢磨,这肝之血能不亏耗么?
然后张锡纯诊他的脉象是什么样的呢? “其脉左部浮弦,右脉尤弦而兼硬,一息五至” 。这个左脉浮弦,便是肝血不足最有力的证据。
那怎么治呢?方子在这:生怀山药(一两)、大甘枸杞(八钱)、生赭石(六钱,轧细)、玄参(五钱)、北沙参(五钱)、生杭芍(五钱)、酸枣仁(四钱,炒捣)、生麦芽(三钱)、生鸡内金(钱半,**的,捣) 茵陈(钱半)、甘草(二钱)。(一两=30克,一钱=3克)
这个药看起来也不像是治肝血不足的啊,到底有没有用呢?您还别说,这人将药煎服两剂,夜间便可睡到两三点钟,心中也已不发热,食量亦少量加增,大便仍滞,但脉象不比从前之弦硬。
“呀喝?以前光听说过心脏不行或者肾脏不行的话会导致失眠,这肝不行也能失眠?还有,这明明不是治肝之药,为何如此有效呢?”要我说,大家还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不完善,所以才有此疑问,不如今天就由本人给您填填坑?
血液的仓库——肝
在前面,我们说过肝的功能有疏泄,有涤达,但其实肝最重要的功能是 储藏血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肝在人体中,相当于我们 的国库、储备中心,平时的话里面要保证国库充盈,有钱有粮,有各种资源。但如果哪里出了问题,肝要 时间就能紧急去调配,去救援。这就是肝藏血的意义。
肝藏血说起来应该分为三点来讲: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贮藏血液的话,通过例子,想来大家也能明白,就是国库的意思。那调节血量呢?
血量调节之一
人体日常坐卧起行,会发生一些应急的事情,比如突然大量动脑子,这时候就要紧急从肝调血来支撑,如果说肝里面血虚血少,这时候人一着急就会晕过去了。
血量调节之二
还有,比如说我们大量的运动,有很多人突然脸色苍白,也是血上不来。还有人听到什么坏消息,听到什么噩耗,一紧张脸色苍白,也是血调不上来。还有遇冷,手脚冰凉这些人,也是血过不来,这就体现了血虚的症状。
血量调节之三
天热的时候,经常会觉得眼干涩,还有人会表现握力不足。这是因为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内经》上也讲了:“目受血而能视,手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足受血而能步”这些其实都是肝的一个反应,肝里面血是不是充足,就直接会表现在手脚眼,如果这些地方出现问题大概率就是血虚。
还有最后一点 防止出血 ,肝防止出血的机理,有三个方面:
肝血虚与失眠
你这说了半天也没看出来肝血虚和失眠有什么关系啊?别急,您听我解释。
也就是说,如果肝血不足的话,那么 肝不藏血,魂无所归 ,所以晚上这个人会精神,会总是睡不着觉。
这下就明白了吧?“你这一解释倒是明朗了许多。那还有个疑问,这方子里的这些药,怎么没看出来和病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学习中医的时候一定总体来看,当一个人肝血不足,肝火比较大的时候,哪会受影响呢?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会受影响,那就是 脾胃 。用一个中医术语来形容,就叫 肝木横逆克脾土 ,所以脾胃功能就受影响了。
为啥用这个方子呢?
一般人看见这个医案的时候肯定想着先养血安神,但张锡纯他老人家就不一样了,人家先想着的是肝脾一起调,这下您就应该知道这个怀山药是怎么回事儿了。
然后这个方子里边有大甘枸杞八钱,这枸杞子是干吗的呢?枸杞子是可以滋补肝肾之精的。只有当肾阴足的时候,肝阴才能足,肝阴足,肝血才能足,所以补肝肾之阴很重要的。
然后配上生杭芍,就是白芍五钱,白芍是敛肝柔肝的,再加上后边的甘草,这就是芍药甘草汤了,这个方子能酸甘化阴。所以枸杞子、玄参、沙参,再加上芍药、甘草,都是滋补肝肾之阴的。
然后再配炒酸枣仁四钱,这个药才是养肝血的。再往下就是这个方子里面,又配了生麦芽,那么生麦芽是干嘛的呢?生麦芽是生发肝气的,因为你经常思考的话,肝气肯定会不舒,所以要生发肝气。
然后又配了生鸡内金,这是化瘀的,同时它有开胃的作用,能帮助胃气下降。这方子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考虑到补脾胃了,然后考虑到养肝阴、柔肝、舒肝气,这些都考虑了,是很全的一个方子。
“这个方子明白是明白了,可这也太复杂了,我们也不敢用啊!”这方面我也考虑到了,给大家推荐个方子。
当归补血汤!
方子组成是 黄芪30g、当归6g ,其份量比例是5:1。这个方子黄芪居主要地位,而当归为辅助之品。有的人就问了,为什么不以黄芪补气汤命名而反名当归补血汤呢?
这是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宅”。气虚则血无所摄,血虚则气无所依,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正如《医宗金鉴集注》中提到:“五味之中唯甘能补,当归味甘而厚,味厚则补血;黄芪味甘而薄,味薄则补气;今黄芪多数倍而云补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经言‘阳生阴长’是谓耳。”
另外,中医认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篇》)可见血液乃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中医欲补血,与现代医学之直接输鲜血补充血容量不同,其着眼点是鼓舞脾胃之气,激发生化之源,若重用当归等血药,滋腻填补,反碍脾阳,阻遏中气、致脾不运化,岂能“疏布津液”,“化赤为血”?
另外,要提醒一下大家,别以为现在睡眠还好就没事儿了,真要等真正失眠的时候再养生可就晚了,那个时候精神状态也不好,脾气也暴躁,怎么能安心养生呢?所以这里给大家几点养肝护肝的建议。
(一)情绪要平稳
中医提到“怒则伤肝”,情绪起伏过大,很容易影响到肝。通常自我要求高、急躁的人,较容易产生焦虑、不安,这在中医里是属于较易产生肝火的体质。
肝属木,木喜调达。可以把肝想象成一棵大树,树木喜欢自由、无拘无束,因此,养肝首重情绪调节、心情愉快。
(二)睡眠要足够
肝主藏血,《黄帝内经·素问》曾提到:“人卧则血归于肝。”足够的睡眠,肝脏才可以得到完全的修复。
以中医观点而言,夜晚应让身体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则肝的修复功能受到影响,体力无法恢复,连带思考能力也会变得迟缓。
睡眠品质不佳,也会造成肝火上升。因此,建议晚上不适宜从事太过耗损脑力的工作,容易影响睡眠品质。适当休息则有助于强化肝脏,平时累了就要休息。对肝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找时间休息。
我们的身体很敏感,只要忙了、累了,就随时调节、抓空档休息,比如中午睡午觉,通常疲倦的感觉都可以清除。
(三)饮食清淡
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油炸、高浓度的咖啡、茶等,也是引起肝火的原因,尽量避免过量食用。天然原味的绿色青菜和水果,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又富含抗氧化物,对肝的修补有很大帮助。
另外,一些简单的食物也有助于降火: 绿豆、薏仁、芦笋、丝瓜、西瓜、芦荟 等可以清热, 也可服用红豆、冬瓜,除去身体的湿热状况。
坐骨神经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原因不明,临床比较少见。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由于邻近病变的压迫或刺激引起,又分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分别指受压部位是在神经根还是在神经干。根性多见,病因以椎间盘 最常见,其他病因有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病、腰椎结核、腰椎管狭窄等;干性可由骶髂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髋关节炎、臀部外伤、糖尿病等所致。 病史及症状 坐骨神经病多见于中老年男子,以单侧较多。起病急骤,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或者在发病前数周,在走路和运动时,下肢有短暂的疼痛。以后逐步加重而发展为剧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或髋部开始,向下沿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和足背扩散,在持续性疼痛的基础上有一阵阵加剧的烧灼样或者针刺样疼痛。夜间更严重。 一、根性坐骨神经痛 起病随病因不同而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 ,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病员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髋、膝关屈曲,站立时着力于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健侧,坐位进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的受压。牵拉坐骨神经皆可诱发疼痛,或疼痛加剧,如Kernig征阳性(病员仰卧,先屈髋及膝成直角,再将小腿上抬。由于屈肌痉挛,因而伸膝受限而小于130度并有疼痛及阻力);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阳性(病员仰卧,下肢伸进、患肢上抬不到70度而引起腿部疼痛)。坐骨神经通路可有压痛,如腰旁点、臀点、国点、踝点及跖点等。患肢小腿外侧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觉减退。臀肌张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干性坐骨神经痛 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异。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下,Lasegue征阳性而Kernig征多阴性,脊椎侧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 体检发现 1.压痛点 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有压痛点如腰旁、髂点、臀点、腓点、踝点等。 2.坐骨神经 牵扯征阳性,如Kernig征、Laseque征、Bonnet征等阳性。 3.坐骨神经支配范围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致患侧脚趾背屈力弱,小腿外侧皮肤痛觉减退,跟腱反射消失,臀部肌张力降低等。 坐骨神经痛应该如何预防? 恢复煅炼 硬板床休息,可坚持做床上体操。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适当参加各种 活动。 运动后要注意保护腰部和患肢,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凉、受风。 在急性疼痛期,不要拾起超过10磅(1磅=0.9072市斤)的重物和不要用腿、臂和背部用力上举重物,可推但不要拉重物。 为了避免牵拉坐骨神经,以减轻疼痛,患者常有一些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喜向健康一侧睡,病侧下肢的髋膝部微屈。坐下时以健康侧的臀部着力。站立时身体重心移在健康侧,弯腰拾物时,患肢膝部屈曲,时间一久便造成脊柱侧弯,大都弯向病变一侧。任何牵拉坐骨神经的试验都可诱发或加重疼痛。沿着坐骨神经通路的各点:如腰椎旁、相当于环跳、委中穴处、踝关节外侧腓骨小头下方和脚底中央可有明显的压痛。除疼痛外,小腿外侧面和足背处有针刺、发麻等感觉,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软无力、日久有轻度的肌萎缩。 坐骨神经炎在病初的5~10天内疼痛最剧,6~8周后减轻并逐渐恢复正常。 辅助治疗 疼痛发作时,可用冰敷患处30-60分钟,每天数次,连续二至三天,然后以同样的间隔用热水袋敷患处,也可服用消炎痛等非处方止痛药。 每日睡前用热毛巾或布包的热盐热敷腰部或臀部,温度不可太高,以舒适为宜。 预防常识 许多坐骨神经痛的患者都可清楚地诉述发病是与一次突然的腰部“扭伤”有关,如发生于拎举重物,扛抬重物,长时间的弯腰活动或摔跌后。因此,当需要进行突然的负重动作前,应预先活动腰部,尽量避免腰部“扭伤”,平时多进行强化腰肌肌力的锻炼,并改善潮湿的居住环境,常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本病患者急性期应及时就医,卧床休息,并密切配合诊治,预后通常是好的。 注意事项 硬板床休息,可坚持做床上体操。 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适当参加各种 活动。 运动后要注意保护腰部和患肢,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凉、受风。 在急性疼痛期,不要拾起超过10磅(1磅=0.9072市斤)的重物和不要用腿、臂和背部用力上举重物,可推但不要拉重物。 为了避免牵拉坐骨神经,以减轻疼痛,患者常有一些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喜向健康一侧睡,病侧下肢的髋膝部微屈。坐下时以健康侧的臀部着力。站立时身体重心移在健康侧,弯腰拾物时,患肢膝部屈曲,时间一久便造成脊柱侧弯,大都弯向病变一侧。任何牵拉坐骨神经的试验都可诱发或加重疼痛。沿着坐骨神经通路的各点:如腰椎旁、相当于环跳、委中穴处、踝关节外侧腓骨小头下方和脚底中央可有明显的压痛。除疼痛外,小腿外侧面和足背处有针刺、发麻等感觉,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软无力、日久有轻度的肌萎缩。 对继发性坐骨神经痛,首先必须查明病因,有否结核、外伤、肿瘤等病史,并去医院,全面地进行全身检查,妇女应作妇科检查。以找出原发病灶。X线摄片对查明病因有重要意义。少数病人必要时可考虑腰椎穿刺和造影检查。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的治疗首先是去除病因,如消炎、手术切除肿瘤等。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休息。疼痛剧烈时给予止痛和适量镇静剂。坐骨神经炎的早期可给消炎止痛剂,如炎痛喜康、消炎痛等。肾上腺皮质 也可短期应用。口服或肌注B族维生素,患侧下肢保暖,配合针灸、理疗、体疗和 。坐骨神经炎在病初的5~10天内疼痛最剧,6~8周后减轻并逐渐恢复正常。 有坐骨神经痛的病人如何进行锻炼? 有坐骨神经痛的病人常常因为害怕疼痛而减少活动,这样做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患者应遵循“力所能及,适量运动”的原则进行锻炼,尤其是患侧下肢的锻炼更为必要。慢走、慢跑、球类运动都可以进行,特制的体操更为有益。 卧位体操:患者仰卧位,交替屈腿,再轮流伸直两腿,接着向上交替抬腿。开始时,患侧下肢上抬角度可小于健侧下肢,持续锻炼后,患侧下肢可逐步增加抬高的角度。 坐位体操:患者坐于床沿或椅上,双腿垂地,足跟着地,足尖翘起,双手平放腿上。坐好后逐步向前弯腰,双手推向足部。初练时双手可能仅能达到小腿部,坚持锻炼后能够达到足背和足尖。 站立体操:患者双手叉腰站立,先轮流直腿向前抬起,接着尽量分开两腿站立,轮流弯曲膝关节,使身体呈弓形下蹲。此时可使没有屈曲膝关节的下肢受到牵引和拉伸。 坐骨神经痛应该如何治疗? 1、应针对病因治疗。 腰椎间盘脱出急性期卧硬板床休息1-2周常可使症状稳定。 2、对症治疗 ,疼痛可用扑热息痛加可待因30mg,3-4次/d,以及其他非甾体类镇痛药,如异丁苯乙酸、萘普生等。肌肉痉挛可用安定5-10mg口服,3次/d;或环苯扎林10mg口服,3次/d,可能有效。 3、严重病例 可用地塞米松10-15mg/d,静脉滴注,7-10天;一般可口服泼尼松10mg,每日3-4次,10-14次为一疗程。也可用1%-2%普鲁卡因或加泼尼松龙各1ml椎旁封闭。可配合针灸和理疗,保守疗法多可缓解。疗效不佳时可用骨盆牵引或泼尼送龙硬脊膜外注射,个别无效或慢性复发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 一、卧床休息: 特别是椎间盘 早期卧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症状自行缓解。 二、药物治疗: 止痛剂,维生素B族,短程皮质类固醇 口服可有利恢复。 三、理疗: 急性期可用超短波疗法,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等治疗。慢性期可用短波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 中医分型治疗 坐骨神经痛 (一) 辨证寒湿闭阻。 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镇痛汤。 组成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细辛6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周天寒方。 (二) 辨证风寒湿邪凝滞,经络瘀阻。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名皂独附姜汤。 组成皂刺30克,独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黄15克,苍术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吕广振方。 (三) 辨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 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络饮。 组成独活15克,灵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续断12克,木瓜10克,鸡血藤30克,红花9克,当归12克,川芎9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冲方。 (四) 辨证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遂道,营卫失其流畅。 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方名通经止痛汤。 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黄柏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25克,苍术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独活15克,龙胆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天为1疗程。 出处李治方方。 (五) 辨证寒湿阻络。 治法通阳开痹,驱湿逐寒。 方名驱痹汤。 组成细辛6-12克,制草乌6-12克,制川乌6-12克,麻黄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细辛、制川草乌的药量即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 出处李述文方。 (六) 辨证风寒侵袭,脉络阻滞。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名蛇蝎汤。 组成乌梢蛇10克,炒地龙10克,僵蚕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6克,制川乌6克,制草乌6克,蜈蚣4克。 用法川、草乌先煎半小时以减少毒性,后入他药,取药液300毫升,每日1剂。 出处王健民方。 (七) 辨证阳虚气弱,寒湿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温阳益气,散寒祛湿,和血通络。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加味。 组成薏苡仁70克,制附子25克(先煎),炙甘草30克,赤芍20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卷柏12克,木通10克,秦艽18克,海风藤10克,鸡血藤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程广里方。 (八) 辨证寒热瘀阻。 治法散寒祛湿,舒筋活络。 方名坐骨神经Ⅰ号方加味。 组成川牛膝60-120克,黄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2克,木瓜12-18克,细辛4-6克,苍术10-15克,独活10-15克,土鳖虫10-15克,桑寄生30克,*羊藿30克,鸡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宋新家方。 (九) 辨证气血两虚,寒湿痹阻。 治法益气活血,舒筋止痛。 方名坐骨丸。 组成党参60克,当归60克,木瓜60克,延胡索60克,甘草60克,续断90克,全蝎30克,落得打30克,甘松30克,蜈蚣20条,蜂房2只。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日服3次。 出处章次公方。 (十) 辨证寒湿之邪侵袭,气血流行不畅。 治法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方名痛痹汤。 组成乌蛇20克,延胡索10克,申姜10克,鸡血藤25克,牛膝15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乳香7.5克,没药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石正仿方。 (十一) 辨证风寒湿痹,阻滞经络。 治法除湿散寒,温通经脉。 方名新方桂枝汤。 组成桂枝30-60克,白芍15-30克,生姜3-5片,甘草5-6克,大枣5-10枚,北黄芪15-30克,当归10-15克,川牛膝10-15克,独活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志斌方。 (十二) 辨证风寒湿邪,阻闭经络。 治法散寒利湿,驱风通络。 方名当归回逆汤。 组成全当归15克,嫩桂枝10克,酒杭芍10克,北细辛3克,小木通10克,川牛膝12克,香独活10克,宣木瓜10克,生甘草3克,干地龙10克,全蝎5克,川蜈蚣3条,防己10克,川断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绍裘方。 (十三) 辨证寒湿之邪,内传经络,气血瘀阻,经遂不通。 治法祛湿散寒,温通经脉,化瘀止痛。 方名加味桂乌汤。 组成桂枝12克,白芍30克,丹参30克,制川乌9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祝汉臣方。 (十四) 辨证寒凝气滞,瘀阻经脉。 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方名加减阳和汤。 组成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尚尔寿方。 (十五) 辨证劳伤筋脉,气血不运,经遂不通。 治法舒筋活络,缓急止痛。 方名加味芍药甘草汤。 组成生白芍50克,炙甘草50克,元胡15克,**壳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玉明方。 类别验方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临床以臂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外侧疼痛为主症。常见以下三种证型。 辨证治疗 主穴:腰2-5夹脊穴、阿是穴、环跳 1.风寒湿痹 诊断要点腰腿冷痛,上下走窜,屈伸不便,遇阴雨寒冷气候加重,或伴下肢肿胀;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沉。 处方秩边、阳陵泉、命门 2.瘀血阻滞 诊断要点有腰部内挫伤史,腰腿刺痛,痛处拒按,按之刺痛放散,夜间痛甚,不能俯仰,转侧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滞涩。 处方阳陵泉、膈俞、血海、委中 3.正气不足 诊断要点腰腿隐痛,反复发作,遇劳则甚,下肢萎软,恶风畏寒,喜揉喜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少,脉沉细。 处方阳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阴交 其它疗法: 耳穴贴压:坐骨神经、臀、腰骶椎、肾、压痛点 皮肤针:叩刺腰骶部及在压痛点刺络出血,加拔火罐。 坐骨神经痛的辨病论治 1.四物汤加味 (朱世增.四物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1122例.吉林中医药,1991<5>:封3) 本方含白芍或赤芍药、熟地黄、穿山甲各15~20g,当归15~25g,川芎10~15g,蜈蚣2~3条,乌蛇10~25g o痛痹加附子10~15g、肉桂10~25g;行痹加独活、秦艽各15~20g,防风10~15g;着痹加茯苓15~25g、薏苡15~20g、苍术10~15g。显效6l例,有效4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8%。 2.鹿马丸 (曾庆佩.自拟鹿马丸治疗坐骨神经痛54例报告.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3):31) 川牛膝、熟狗脊、廑虫各40g,制马钱子30g,焙干,研极细末,鹿角胶60g,烊化,加蜂蜜适量,以文火煎浓,加上述药末调匀,制丸如绿豆大,每日6g,2~3次口服,lO日为一疗程,总有效率96.3%。 3.独活寄生汤化裁 (吴学文.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坐骨神经痛93例.黑龙江中医药,1994<1>:34) 基本方: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肾虚加*羊藿;痛剧,拘挛不得屈伸,重用川芎、白芍,加川乌、全蝎;麻木不仁加鸡血藤;重着沉困加防己;热盛去细辛、肉桂心;寒盛加附子;体壮者减地黄、人参。总有效率96.7%。 4.皂角刺煎剂 (刘玺珍.皂角刺煎剂治疗坐骨神经痛117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4>:21) 皂角刺20~40g,水煎服液300ml,分2次服,风寒型加防风、细辛、薏苡仁、附子、肉桂、木瓜、羌活,肝肾俱虚型加续断、杜仲、枸杞子、山萸肉、桑寄生,脉络瘀阻型加川牛膝、王不留行、乳香、没药、鸡血藤、穿山甲,湿热型加防己、黄柏、土茯苓,均与本品同煎。临床痊愈62.4%,基本控制17.1%。好转15.4%,无效5.1%。 5.四虫蠲痹汤 (郑跃进.四虫蠲痹汤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124例.新中医,1990<12>:39) 本方含全蝎、蜈蚣、地鳖虫、地龙、天麻、当归、柴胡、牛膝、薏苡仁、葛根、鹿衔草、熟地黄、白芍。偏寒者加制川乌、制草乌,瘀血者加乳香、没药,湿热者加忍冬藤、土茯苓、黄柏。治疗124例,痊愈72例,显效36例,有效ll例,无效3例。 6.壮筋束骨丸 (崔连光,王晓屏.壮筋束骨丸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腿痛86例.山东中医杂志,1995<8>:351~352) 组成:当归、炒杜仲、川断、鸡血藤、丹参、地龙等。 主治:腰椎间盘源性腰腿痛。 用法:每日分早晚口服,每次5g,温黄酒送服,连续服用12天为一疗程,停药3天,继续下一疗程。 7.痹除定痛汤 (刘远见,郭巧玲,刘家磊,等.痹除定痛汤治疗坐骨神经痛23.6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5<2>:19~20) 组成:独活5g,当归15g,桑寄生30g,丹参30g,王不留行30g,鸡血藤30g,川牛膝30g,杜仲15g,威灵仙15g,防己15g,防风15g,土鳖虫10g,细辛10g,制附子10g,甘草6g。 功效:补肾养血活血,温经散寒,祛风利湿,化瘀镇痛。 主治:坐骨神经痛。治愈率为51.3%,总有效率为96.2%。 8.水蜈蚣合剂 (樊淡.水蜈蚣合剂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炎3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9(7):306) 组成:水蜈蚣鲜品(或干品150g)、生姜(切成块)、红糖各250g,加水2 000ml,文武火煎至500ml,分2次温服。 主治:原发性坐骨神经炎,总有效率100%。 9.锯峰齿鲛软骨粉 (日本等发达 常用此法。) 组成:锯峰齿鲛软骨粉7.5g,分三次用温水冲服。 主治:由腰椎间盘疾病所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坐骨神经痛大部分都是放射性的疼痛。而锯峰齿鲛软骨粉针对腰椎的效果明显,所以,由此所引起的反射性的坐骨神经痛效果极为明显,并且是从根本解决问题。治愈率为100%,总有效率为100%.
好了,关于“白芍的功效和作用,白芍的功效和作用主治”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白芍的功效和作用,白芍的功效和作用主治”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