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型脑炎。乙脑疫苗不属于计划免疫范畴,属于群众自费注射。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在夏秋通过蚊子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症。其临床表现为:潜伏期5-15天,症状以高烧、痉挛、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全身不适、头痛、发热,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危重者可达39℃-40℃。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例如,有意识模糊、昏迷和昏迷、痉挛或痉挛、颈部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瘫痪、出现呼吸衰竭死亡的。恢复期:治疗延迟时病死率约为10 %左右。部分患者(约30%左右)留下了痴呆、半身不遂、精神异常、记忆力和智力减退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什么是B型脑灭活疫苗?
用量:0.5ml
反应: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失。有少数发热,一般在38C以下。很少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加而增加。一般注射后10~30分钟,超过24小时的人很少。这种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强化注射的对象,尤其是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
禁忌: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有对抗生素、疫苗过敏病史者。
注意事项:疫苗浑浊、变色(变黄)、安瓿龟裂、有异物者不能使用,疫苗注射后,为防止副反应发生在现场休息一段时间。应准备1:1000肾上腺素用于偶发休克时的急救。10岁以上的人们已经通过潜在的感染获得了免疫力,因此不需要重新接种疫苗。
B型脑减毒活性疫苗是?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部,皮下注射。
用量:0.5ml
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尔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禁忌: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等疾病,有活动性结核过敏史或抽吸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注意事项:安瓿开封和注射时不得使消毒剂接触疫苗,疫苗溶解后有不可摇动的凝块,安瓿有裂纹,不能使用,疫苗溶解前变色(红),不能使用。
乙脑疫苗的注射期和有效期
乙脑灭活疫苗:国家免疫方案规定基础免疫注射2针,出生后6月龄婴儿开始接种第1针,7-10天后接种第2针,1岁半至2岁龄(18月龄至24月龄)和4岁时分别加强1针免疫,6岁时再次加强免疫。流行地区的婴儿需要对6岁以下乙脑免疫史不详或未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的婴儿进行应急接种。
乙脑减毒活疫苗:1岁龄接种第1针,2岁龄加强免疫,7岁龄进一步加强免疫。有发热、急性疾病及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及抗生素病史者及过敏性体质者均不得注射。
接种乙脑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
1、疫苗接种应在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完成。
2、接种前应询问是否有过敏史。
3、认真检查疫苗质量,液体疫苗如有浑浊、变色、异物、冰冻,不得使用。
4、发生过敏性休克时应准备1个肾上腺素用于急救。
5、液体疫苗使用前,在5毫升疫苗中加入0.1毫升亚硫酸氢钠溶液,混合后可中和疫苗中的甲醛,减轻疫苗注射时产生的疼痛。
6、接种乙脑疫苗一般无反应,个别有发热、头晕等症状。有皮疹的人应注意观察,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
乙脑疫苗的方法
1支0.5ml,8月龄和2岁儿童注射0.5ml,含b型脑炎活病毒5.4lgpfu以上,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部皮下注射。
乙脑疫苗有什么副作用和副作用。
前进反应
首先出现发热。轻度为37-37.5度,中度为37.6-38.5度,39度以上为重度发热。此外,部分婴儿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以上反应一般在24小时内消失,很少持续3天以上,重度发热如能服用退烧药,一般体温恢复正常后其他症状也消失,高烧不退或有其他异常的,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局部反应
一般在预防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接种部位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反应较重时可引起附近淋巴结、淋巴管炎症,注射部位肿胀硬结范围又轻、中、重、轻直径小于2.5CM,其中2.5-5CM。可进行温湿敷(接种BCG后红肿严禁热湿敷)早晚各一次,每次5分钟左右,并勤换内衣,避免破后感染,如局部感染可涂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