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1898—1984、,沈阳人。1958年被聘为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临床擅长经方,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外,尚有内外妇女的各科杂病,每用必有功效,是当时人公认的经方家。
经常在病房里回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可以单独排众,不仅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寥寥数味,看无任何变化,但效果非凡,总是出人意料,这都得于仲景之学。(《经方传真.刘序》)
胡氏中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等。另外,“方证是辩证法的尖端”,“中医是否有治病的效果,其主要关键在于方证是否正确”,强调了方证的重要性。
胡希恕(1898—1984、,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日本中医学界认为:“中国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是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青年时以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学考试,取得中医证作为个体医生开业后,1931年在北京作为个体医生开业,运营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和学校,推广了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院校。1958年转籍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胡希恕一生致力于临床,并一直在临床,教学一线,其明确采用经方医学的是六经八纲辩证体系,神农-伊尹汤液学派,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辩证体系,明确仲景学说与《黄帝内经》理论学术渊源不同;揭示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致病机体一般规律的反应基础上,从而适应整体的,讲究求病的通治方法;其临床重视方证,进一步揭示半表半里的实质,并提出“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前沿”等学术思想,人民日报对其高度评价,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
胡希恕不仅学术成果突出,也是开证方医学研究的新局面,其临床疗效也非常突出,故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称赞胡希恕先生“临床擅长经方、出神入化”。见之不怪,但效果非凡,常出意外,这都得益于仲景之学。”
胡希恕先生一生学问严谨,只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和《北京中医上发表过文章。其学术传承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系统梳理了胡希恕先生的部分学术思想,出版了《经方传真、《中国百年百名汉方临床家胡希恕、《中国汤液经方》、《张仲景读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胡希恕讲肠伤寒杂病论》、《胡希恕讲金匮要略、《胡希恕温病条瓣拾遗按等。
胡希恕学术思想已成为经方界的旗帜,其学说易学易用,验之于临床,功效突出,在国内及国际中医学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目前我们多次举办胡希恕学术思想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