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孩子心理不正常怎么办

admin 四季养生 2024-12-30 12:24:15 0 儿童 心理 孩子

十二岁孩子心理不正常怎么办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十二岁孩子心理不正常怎么办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文章目录列表:

十二岁孩子心理不正常怎么办

2.儿童抑郁症是什么样子的

十二岁孩子心理不正常怎么办

十二岁孩子心理不正常怎么办,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培养总是非常慎重,要学会给孩子减负,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分享十二岁孩子心理不正常怎么办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十二岁孩子心理不正常怎么办1

1、首先,不要急着下定论。这个非常重要,有时候孩子其实没问题,但是在家长的眼里看来觉得不正常,就先入为主的认定孩子心里健康,要往积极的方面想,其实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2、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可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确诊没有问题更好,有问题医生也会给出专业的治疗建议。

3、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注意方法,不要一惊一乍的,尽量让家庭氛围轻松一些,孩子回到家应该是舒服的,而不是觉得拘束,只有放松下来,孩子的情绪才能得到舒缓,心理压力才能更好的释放出来。

4、带孩子出去运动运动。运动是一个很好的解压的方式,一般心理如果存在严重的问题,可能会影响睡眠,运动累了回去有助于睡眠,休息好了,在其他事情上就不会那么急躁。

5、有机会的话可以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活动,当然最好不要是竞争激烈的比赛啊学习班啊什么的,最好的类似于户外活动,夏令营之类,可以令孩子身心得到放松的活动。

6、跟孩子谈心。很多家长由于自身工作比较忙,平时陪孩子的时间非常少,如果发现孩子心理有可能出现某方面的疾病,可以找时间陪孩子出去走走,借机会聊聊彼此的近况,聊的好的话,孩子就会放下戒备,把自己的苦恼说出来,这个时候再针对问题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十二岁孩子心理不正常怎么办2

明确孩子的心理问题

如何明确孩子的心理问题?我们要界定孩子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孩子的心理问题严不严重。

1、看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年龄段特征

比如说2-3岁的孩子爱发脾气,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如果到了上小学还是不能控制自己,经常发脾气,就是心里健康问题了;比如孩子学龄前都比较怕动物和陌生人,但到了小学高年级依然参照这种现象,那就是情绪障碍的表现。

2、看孩子心理问题出现的 次

偶尔出现一次,两次,不能算是心理问题。但是这种问题经常出现的话,家长就要引起重视。

3、看孩子行为的严重性

孩子情绪有些波动,问题轻微,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反之孩子如果表现严重就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

比如孩子刚上幼儿园时都会有些害怕,大多数经过父母和老师的疏导和帮助,能够较快的适应新环境。但如果有的孩子经过疏导后,适应好长时间之后,一提起上幼儿园,依然感觉很恐慌,心跳加快、出汗、面色苍白甚至呕吐等各种症状,就说明到达了心理障碍的地步。

4、看孩子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有些情况下孩子的行为看上去是异常的,但仔细观察,确实对不正常环境的正常反应。

比如,孩子的对抗行为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提出过多要求,处处限制孩子的正常行为反应。孩子的攻击行为,比如喜欢骂人或大家,可能是在外面经常受到欺负,或者是模仿大人经常与人吵架或者经常打孩子的后果。孩子的这些行为不说明孩子心理有什么问题,恰恰是不良的环境影响了他,所以要改变的是孩子所处的环境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这些改了,孩子自然就没问题了。

稳定情绪

就是父母先要稳定情绪,好多时候,孩子遇到点情绪问题,爹妈比孩子还崩溃呢,好像一下子就天塌下来一样。孩子经常说:看看爹妈那样,我很内疚,压力很大。

父母这种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不光帮不到孩子,还给孩子增加了另外的压力。相反这个时候,爹妈情绪非常稳定本身就是给到了孩子一个很大的帮助,他的帮助的'意义甚至比我们医生给药给做心理治疗,作用还要大。孩子就会想:你看我都这样了,爹妈还跟没事人一样,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把?怎么爹妈这样好像一点反应都没有。孩子一下子就缓解了很多,不再那么紧张。

而且关键爹妈给他示范了一种态度,当出现问题、遇到危机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应对——情绪稳定了以后才能更好的应对。爹妈一定要情绪稳定,这是帮助孩子非常重要的方式。

正确认识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我们做父母的要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理解孩子成长中遇到那些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共情。

比如大部分孩子在12岁或青春期以后都会出现逆反。

逆反是孩子从父母身边分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通过这个阶段他才能真正的成熟,孩子经常表现出标新立异和爹妈期待的不一样。

这本身是好事情,说明这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有力量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个性了,而且敢于把这种个性把这种特点表现出来了,用行为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力量表现,我们应该欣赏和包容。如果我们不理解,我们会觉得这个孩子都十来岁了那么不懂事,越大越任性了,越来越逆反了,这孩子是不是废了。其实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上进心,不会让你失望和真正废掉的。

父母要有欣赏和包容的态度去看孩子这种变化,比如平常染个头发。孩子染了头发,本来战战兢兢,做好了抗战的准备,结果回家一看,爹妈还那么爱我。他就明白父母爱他是没有条件的,他就不会让父母失望,因为父母都这样爱我,我能够很过分吗?当反过来我们对孩子不客气的时候,孩子也对会对我们不客气。

陪伴和支持

特别是孩子情绪低沉,抑郁焦虑的时候,这时孩子非常无力、不愿出门把自己锁在屋内,食欲不振不愿吃饭,有些甚至有 的想法。这个时候爹 陪伴非常重要。但是这种陪伴可不是看犯人似的那种陪伴,24小时都在盯着孩子,门都不能关,坐在旁边看着他,坐他旁边还不放心,又看那个窗子,把窗子锁上然后得坐的靠近点,孩子万一出了事,我都能抓住他。这种陪伴本身就会让孩子崩溃受不了。

何为陪伴和支持,陪伴指的是守望,远远的陪伴孩子,给孩子独立的空间;支持是当看到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立马到位,孩子不需要的时候我们做自己的事情。给孩子一个足够的空间,还能确保他的安全,那就是一个舒服的状态。 05家长要有耐心

帮孩子疏导完了这次的心理问题,下次可能还会出现类似状况,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家长要有心理准备,要有充足的耐心。否则的话,一旦心态崩了容易前功尽弃。

最后,如果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努力依然解决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那就需要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十二岁孩子心理不正常怎么办3

该注意的儿童心理异常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 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 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 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 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咨询师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抑郁症是什么样子的

12、13、14岁孩子的心理特征有:

1、自我意识增强,胆子更大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反映,四年级开始学生是最难管的阶段,但是至于为什么难管则说不清楚原因。其实这里最根本的原因恰就是这个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在发挥作用。

自我意识增强表面看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看人做事,但是从心理活动的动机来看,往往是察言观色或随风而动。

就如在课堂上凡是爱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其同桌或周围的同学极易被影响和带动,这种架秧子起哄现象,不仅让个别带头起哄的儿童自我感觉很良好,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可以随意破坏规则或违反纪律。

而老师又拿他们没有办法。他们一旦自我意识发展方向有偏差,很快就会成为问题学生或问题儿童。

2、自控和自律意识开始两极分化

在学与玩两者之间,凡是家庭教育搞的好的,再看十岁儿童常表现为有相对较好的自控和自律意识。

凡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且又用错误的观念、手段和方法在育儿的,常会让孩子在学与玩儿的选择方面,更倾向于想玩儿而不想学。

在家里时候,这个时候的儿童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一旦父母缺乏 ,管教手段单一,家长会发现管教越来越不容易,甚至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秩序。因此而发生的 矛盾冲突反而呈上升趋势。

3、秩序感下降,磨蹭拖拉现象加剧

10-12岁儿童在行为方面开始有我行我素的苗头,只要不感兴趣的事,哪怕是在家里写作业或在课堂上听课,都会心不在焉。这些行为表现则直观地体现了注意力开始下降,对于家长或老师的指令可听可不听,既而表现出秩序感下降。

由于秩序感下降而导致学业水平出现下滑现象非常明显,他们大多并不是真的不关心自己的成绩下滑,但因为缺乏秩序感,有心无力起来。有时家长尽管也督促,但是却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学习效率,因为这些是隐性的。

秩序感一般分为行为秩序和内心秩序两种,如果孩子对时间意识与时间管理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磨蹭和拖拉现象。

而家长或老师的督促一旦引发其反感,又会涉及到孩子内心秩序的混乱。即本该在正常做事或学习的时候,他们心里却想着其他的事,注意力无法专注下来。

4、自尊心更强,但是呈现脆弱和敏感

每个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这并不难理解,哪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与赞美,但是现实生活中这个年龄段孩子却往往因为行为自控能力下降而常做一些错事,从而招至批评。这使他们的自尊心变得敏感起来。

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家长可以看到孩子常有理,撒谎现象也会增多,甚至有时撒谎的话张嘴就来。因此,就对家长提出了考验,如果你把维护孩子的自尊放在 ,对于孩子做错事后的教育和引导就要格外谨慎。

家长这时不能像以往那样直奔主题,而应收集证据,或择机进行委婉的暗示,或者在孩子几次犯错后集中进行教育,那样才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错。

5、认知和分辨力有提高,但还不全面

这个时期孩子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基本上没有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孩子从课堂上学到了大量的知识,从各种信息渠道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正是因为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使他们在认识 和认识自我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6~12岁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情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目前儿童抑郁症患者主要是6至12岁的孩子,儿童抑郁症主要来源于孩子童年的精神创伤,包括来自父母、家庭、社会环境及自我成长等多方面的原因。孩子缺少关怀,或者获得的关怀过多,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抑郁症。 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还有的就是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往往依赖小动物、小玩具,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抑郁。 另外,临床发现,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孩子,由于所受关怀过多,往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家里人就马上给以满足,如此以来,孩子缺乏表达机会,最后产生自闭,进而产生抑郁。 ◆ 范围内抑郁症的情况 古今中外都有全 有3.4亿抑郁症患者,美国有900~1400万;中国估计为3000万;各个阶层、各个年龄阶段都有:林肯、丘吉尔、海明威、马克?6?1吐温 ◆发病率 抑郁症发病率近年有升高趋势,目前儿童抑郁症患者主要是 6至12岁的孩子,儿童和青少年抑郁障碍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利。多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今后仍会复发,一些青少年的抑郁障碍可持续到成年。 ◆医学上研究发现这些孩子是忧郁症的高危险群 ●12岁以前有重大失亲、或有重要意义的人。 ●身体或精神有被严重 、疏忽的儿童。 ●有家族忧郁症、酒瘾、药瘾或精神疾病史。 ●儿童本身有较严重慢性的生理疾病。 ●儿童的生活情境出现不良的沟通或不清楚冲突解决与表达的 模式。 ●儿童没有学习或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承受着比其它多数儿童更多来自于生理、情感或社会压力的儿童 ◆临床特征 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表现与 基本相同。可能不会像 一样描述自己的悲伤或抑郁情绪。有时通过厌烦、孤僻甚至愤怒表现来表达悲伤。 ◆青少年忧郁症的症状可分为三大部分: 1.情绪上出现低落、不快乐、忧郁、自觉没有价值、易怒、 意念等; 2.身体上出现全身不适、没有体力、容易疲倦,没有胃口或者多吃、失眠、易醒、早醒等; 3.行为上出现不专心、没有精神、没有活力、失去兴趣、成绩退步、不愿意上学、自伤行为、 行为等。 ◆主要有六种表现: 一、坦途无悦 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患者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 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二、似病非病 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三、不良暗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教室里或工作单位,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种是意识层的,专往 去猜测。如患者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办等。 四、要换环境 可能在学校或单位发生过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没什么原因,患者便深感所处环境的重重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心学习工作,迫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调换班级、学校或工作单位。当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患者的状态并没有随之好转,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人 意,反复要求改变。 五、反抗父母 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离异再婚对自己的影响等),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六、 行为 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 。对 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生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 。因为这类 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6~12岁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6~12岁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都是有特点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所以家长们要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才能更好的教育小孩,6~12岁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6~12岁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1

6--12岁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处于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的时期。感知常常较笼统,把相似的事物相互混淆,记忆材料不注重理解,以机械识记为主;思维活动展开时往往凭借形象的教具,生动的描述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活动丰富,但易冲动,易转化,稳定性较差;做事情常常虎头蛇尾,难以坚持到底,意志发展水平较低;个性中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正在形成。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有以下几点

1、被爱、被关怀的需求

要让孩子感觉到你非常爱他。爸妈一定要把爱“表达”出来,让孩子能真正体验到、感受到。

2、归属感的需求

这一阶段的儿童喜欢有同伴、有爸妈、有家庭,以自己身为其中一员而感到幸福。当儿童受到冷落时,可能会很敏感地认为大家都不喜欢他,久而久之,他就会对家庭和集体产生排斥心理,身心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3、自尊心的需求

自尊与自信的建立,对儿童心理发育及未来的发展尤为关键。应该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是儿童学会生活继而迈向社会的动力源泉。

6~12岁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2

6~12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了。从4岁-5岁可以看出孩子有显着的进步;但是从5岁-6岁很多大人怀疑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在到7岁之前应该会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的新生活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与父母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生活都会经历各种困难。

人们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赶走;因此有很多母亲会生气地说:“这个家就好像是小孩子个人的一样。”

6~12岁儿对别人的态度也显得傲慢无礼,5岁时的温柔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亲不禁又摇头说:“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但是孩子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并非一直都难以应付。另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纠纷会急剧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惧。而且6岁儿的感觉很敏感,一点芝麻小事就耿耿于怀或产生不安的倾向。常会在白天因恐惧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会因过于紧张和疲倦体重减轻很多,不论父母如何注意6岁儿,他还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变的天使

6~12岁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

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 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存有改过之心。

6~12岁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3

怎么教育在6-12岁年龄阶段的儿童

1、去掉对孩子太多的关注和要求。比如,孩子在吃方面出现的问题,通常是父母太关注造成的。因父母在孩子的口味上总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且唠叨地让孩子“因该吃什么”、“多吃什么”、“快点吃”之类。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自己的选择,制约味觉和嗅觉神经感受,而不能体味食物的美感,孩子会慢慢的以厌食对抗你的关注。父母最好的态度是,一贯地采取合理提供用餐内容、用餐时间、给孩子表现出愉快而津津有味的吃饭的榜样即可。

2、提供给孩子判断和选择的机会。孩子之所以依赖、无助、拖沓,主要因为父母的行为完全代替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从小开始培养他们的责任能力。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比如,在穿衣、玩、做家庭作业等事情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母就因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态度:“我们给你提供了很多选项,具体选择怎样(或什么时间)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父母在孩子做什么上唠叨不休、命令要求,甚至使用“罚你写10篇小字”的处罚手段,孩子则可能把“拖延做事”作为手中的武器用来惩罚、勒索、利用父母。

3、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规范孩子的行为、一贯坚定地执行规范。在孩子的行为上,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界限。当他们知道允许的行为的边界时,他们会觉得安全,并会养成行为上的自律性。我们应该清楚,父母可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愿望和情绪。对于孩子的愿望、感受、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内容如何,都因该接纳并得到理解和尊重,而行为可以限制和纠正。以培养“准时”为例,给他们一个现实的时间限制,把守时间的任务则应交给他们自己:“离上学还有10分钟”、“只要你准备好了,你可以看卡通片,直到我们吃晚饭,”等等。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会准时。始终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才可望当孩子觉得仓促时,他们会自己抓紧时间。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更多的时候是跑而不是走、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不是专心之致、镜子是用来做鬼脸而不是为打扮等等,这样才不至于带着 经验而看不惯孩子的种种行为而迁怒自己。诚然,决定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父母好的行为模式也不胜枚举。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孩子安全、快乐、并成为一个品质高洁、有怜悯之心、有责任心、有勇气、有能力而正直的人。为了能达到这些人性的目的,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帮助孩子成长的特别技能。如何获得技能,父母需要学习。需要通过自学,或通过接受专业帮助而获得。

今天关于“十二岁孩子心理不正常怎么办”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十二岁孩子心理不正常怎么办”,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分享: